杭州市旅委主任李虹分析,景区门票涨价主要有三层原因:缺乏综合回报业态支撑、增加收入和控制人流量保护环境。李虹说,综合回报业态支撑,需要将景区变成整个城市旅游产业链中的一环,与景区周边的旅游关联产业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然而,在多数景区看来,这没有门票涨价来得容易、实在。
“通过门票涨价增加收入,看得见摸得着,但这非常急功近利。”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仲向平说,景区在涨价时只顾及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并未考虑到旅游对城市的带动作用。
鲍挺华关注了近来的景区涨价潮,他提醒“门票经济依赖症”可能带来危害。“涨价是几方面都受损失,景区有折扣给旅行社,旅行社还要让利给游客,吃亏的是散客,但散客可能涨价就不去了。”鲍挺华表示,这可能会让景区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仲向平分析,景区通过门票涨价获利的短视行为,与目前的景区经营模式有关。由于景区与周围经济的关联度低,虽然降低门票价格能促进周边经济发展,但景区并不能从后续的城市旅游收入中得益,这就导致其只能依赖门票,“毕竟游客在城市的交通、餐饮等花费,与景区收益没有关系。”
可复制的西湖模式
西湖的免费模式能否复制?
鲍挺华将西湖免费模式的成功归结为找准了自己的定位,通过免费开放牺牲自己的利益,带动整个杭州旅游发展,又通过杭州市对旅游收益的再分配,保证了正常的运营。“西湖需要依托整个杭州市。”鲍挺华说,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西湖景区如果关起门来做旅游,“一年三千万的游客,肯定容纳不了。”
“西湖免费模式提供了一种经营景区的新理念。”仲向平说,西湖属于城中湖,地理位置优越,所依托的杭州市经济基础好,旅游业发达,免费开放后有充足的财力支持,这是很多景区无法复制的,但西湖在免费开放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后续管理,却可以作为借鉴。
旅游牵涉到多个部门,业界的共识是,旅游业每创造1元钱收入,可间接创造6元钱社会财富。“其中有些部门得利,有些部门可能就会吃亏,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利益协调,谁得利要分享,谁吃亏要进行补贴。”仲向平表示,在西湖免费开放过程中,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属于吃亏的一方,杭州市旅委则从中得利,杭州市政府通过对西湖的体制性拨款等措施,保证了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利益不受损。
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在西湖免费开放的10年间,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职工的待遇并未降低,反而有所提升。
利益的协调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部同样存在。西湖景区去年的门票收入为2.8亿元,各景点之间效益有好坏之分。“在财政上同样需要协调。”鲍挺华说,这依赖于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独特管理体制。
记者了解到,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属于杭州市政府派出机构,与杭州市园文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整个西湖景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保护、利用、规划、建设职能都由其负责。“类似区一级政府,我们有公安、工商、行政执法等多个部门。”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宣传处工作人员陈志华说,这种管理体制减少了多部门协调的不便,又使西湖整体上接轨城市“大旅游”在操作上更为便利。
在山东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王晨光看来,西湖免费模式的推行中,杭州的一系列发展旅游的措施非常关键。近几年,杭州市政府每年拨付5000万元扶持茶楼、餐饮、保健、养生等十大潜力行业,让整个城市从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型。王晨光分析,完善的旅游产业链,保证了杭州可以通过其他收入反哺西湖,其它景区如果要借鉴,需要先在城市定位以及产业链配套上做足功课。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翁瑾认为,随着休闲旅游的深入发展,杭州的西湖免费模式应该会成为很多城市未来旅游的发展方向。“转变门票经济模式,关键在于推动旅游业往休闲度假模式转型。”翁瑾说,只有旅游产业链得到延伸,景区收入渠道更加多元,“门票经济依赖症”才有破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