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为阴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重要的节日之一。在广为流传的说法中,屈原和端午节有直接的关系:战国时期,楚国左徒屈原因得楚怀王的信任,而深受同事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损招迭出,致使屈原被楚怀王疏远,并被罢官流放。屈原痛心楚怀王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致使正直的君子被朝廷所不容,郁闷之下,写出了长诗《离骚》。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肝肠寸断,于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写下《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传来,汨罗江畔的居民无不为之失声痛哭。他们在第一时间驾着各自的小船赶到江里,盼望能找到屈原的遗体。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屈原的遗体不被水中的鱼蛟吞食,他们想到了补救方案——往江中大量投放食物,以求吃饱了的鱼蛟等江中动物放过屈原的遗体。从此,端午节成为重要节日,直到今天。
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在文献上,“端午”一词出现得较晚,以目前的资料所见,“端午”最早现身于《唐书》中,而《唐书》为宋人所撰,因此,也可以说,“端午”一词,大约出现在宋朝。从屈原投江自杀到宋朝,漫长的时间段内,根本没有“端午”一词,屈原也无法和“端午”建立起有效的联系。
虽然在宋以前的文献中没有关于“端午”的记载,但对于“五月五日”的记载却绵绵不绝,例如《大戴礼》、《夏小正》等文献中都提到过这个日子。那么,在早期的文献中,这个“五月五日”是否和屈原有关呢?
答案是令人失望的,在早期的记载中,这个日子依然和屈原没有任何关系。
《大戴礼》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夏小正》说:“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
……
由此可见,在早期的记载中,“五月五日”根本不是一个纪念日,不仅和纪念无关,而且“五月五日”本身也不是一个吉祥的日子。所以,才会有五月五日当天人们以芬芳的香料来沐浴的举动,其目的就是为了祛除毒气。
即使在《史记》中,司马迁根本没有提及屈原自杀的具体日期,只是说,屈原“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司马迁不仅没告诉我们屈原自杀的具体日子,甚至屈原自杀的大致季节也没告诉我们。
因此,说“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显然是附会之说。是先有“五月五日”这样一个驱灾的日子,后来这个日子又被称作“端午”,再后来,因为今天已无法考证的原因,这个日子选择了屈原作为“形象代言人”,因而有了我们今日的“端午节”。但我们应该注意到,恰恰是因为“端午”傍了屈原这个“名人”,才得以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从原来的驱害除灾的日子一跃成为怀念先贤的神圣节日,并被逐渐发扬光大。
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无疑是公正的,在屈原自杀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一个日子却因他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