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生制度是如何炼成的
如何贯彻“三好”指示,成为各自解读、各自表述的事情。生物系认为,身体好放在前面,所以“身体第一”;化学系认为,学生的任务是学习,所以“学习第一”
1953年,13岁的马珮进入女12中(即现在的北京166中学),成为一名初一学生。
父亲马叙伦工作忙,身体也不太好,马珮跟他很少交流,也不会知道,这位曾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次长的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所关注的一个问题正在影响着中国的教育走向。
那是1950年6月,一份反映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营养不够、健康水准有所下降的报告,摆在了马叙伦案头,深感忧虑的他向毛泽东做了汇报。
学习负担过重,从来不是困扰马珮的问题。她承认自己当年不是好学生,太淘气,爱玩,功课只是过得去。她这一生中,从来与三好生等荣誉无缘。
对她的兴趣志向,父亲从不干涉,但父亲对她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她至今记得,父亲的《论诗九首》里有一句:“入耳不出则为奴。”“他原来针对书法写的,但我觉得这是他整体的思想。他就是这样。我觉得人不能给你灌了什么想法就是什么,必须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看法。”马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对马叙伦的建议,毛泽东随即指示:“健康第一。”他还提出,学习时间宜大减。不久,毛泽东再次致信马叙伦,信中说,学生的健康问题深值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
1953年6月30日,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共青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时,毛泽东做了讲话:“我给青年们讲几句话:一,祝贺他们身体好;二,祝贺他们学习好;三,祝贺他们工作好。”他还说:“14岁到25岁的青年们,是长身体的时期……就是要多玩一点,要多娱乐一点,要蹦蹦跳跳。”
由此,“三好”成为全国教育界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