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衢州06月02日讯近期,白酒“标杆”飞天茅台市价有所下跌,又引发一轮热议。实际上,这已不是茅台价格今年的第一次波动。但茅台价格的每一次波动,都会引起万众瞩目,议论纷纷。
按理说,市场经济之下,一种商品价格浮动,不管是涨是跌,只要没有囤积居奇、暗箱操作,那就再正常不过。但茅台为何价格稍有调整,便坊间哗然?究其根本,在大众的眼里,茅台已不单单是小小一瓶酒,而是一种符号,一种和“三公消费”挂了钩的符号。
“喝茅台的很少自己买”,这是当今世像。某研究报告指出,目前茅台70%~80%的产量用于特供、团购及部分企事业单位、经销商的供应,只有20%~30%通过专卖店等到达终端市场。
再算笔小账也能搞得清楚。国家统计局2011年的数据,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一瓶茅台2000元,就是一个城镇居民一个月的收入,自掏腰包的老百姓哪个喝得下去?
那么谁在喝茅台?在百姓看来,大多是有权的、有钱的。现实中,确有一些官员,拿着公款酒池肉林,“崽卖爷田心不疼”,尽情挥霍。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执行副会长林嘉騋提交了《关于禁止使用公款消费茅台酒的提案》,提出了立法禁止或者限制政府机关公款采购茅台酒等4条禁止公款消费茅台酒的建议。禁止公款消费某种白酒竟然上了政协提案,这无异于给部分茅台消费的公款背景作了背书。
有论者还指出,高档白酒价格高不可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公款消费致使市场对价格不敏感。只有严控公款吃喝风,才能真正防止高档白酒价格高企。再一种情形,个人、企业埋单,用茅台和官员“勾兑”,酒桌上谈的是蝇营狗苟的勾当,交易的是国家人民的利益。被涂上更多色彩的并非只有茅台,九五至尊烟、江诗丹顿表、爱马仕皮带、LV包,这些奢侈品也都时常卷入新闻热点,遭遇千夫所指。
商品本身何罪之有?老百姓痛恨的并非昂贵的商品,而是痛恨背后那些非正常的消费之人;痛恨“三公”消费屡禁不止,官场招待文化积弊难除,大量公帑随着酒气蒸发;痛恨“人民公仆”拿了公权交换了私利,官商勾结、沆瀣一气。
其实,平民百姓的心思很简单:勤劳致富,光明正大,喝茅台悉听尊便;公款吃喝,官商勾结,喝茅台决不允许。
茅台何时能撕下符号的标签,洗去多余的色彩,回归纯粹的商品属性,人们殷殷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