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国外怎么管理实习?
记者了解到,在国外,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教育实习制度。
美国的实习生很普遍,不仅私人企业接收实习生,政府机关也接收实习生。美国大学里一般都有实习项目,大学要给学生找机会实习,用人单位也愿意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因此很多大学都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洪成文教授举例说,虽然美国联邦政府没有出台大学生实习专门条例,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任何企业提供几十个“internship”的岗位,却可以以“无薪”来对待实习的大学生。那些在二三年级就能获得“internship”的大学生,不仅可以解决生活问题,而且还有可能出现一些我们认为特殊的情况: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某大二学生因为获得了IBM的实习机会,而主动放弃了大学提供的奖学金。为什么呢?因为实习的薪水要多于奖学金。
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完善了实习制度,也对课程进行了相应改革,如在英国高校中盛行的业本学习(work-based learning),就直接将在工作场所的学习作为全日制学位课程的一部分。英国还实施“实习生制度”,实习生实习一般不超过一年,政府对于用人单位给予一定补贴。
可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实习制度,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大学生及学校的合作与努力。
洪成文认为,对比发达国家,我们的大学生“全民实习”的浪潮虽然到来了,但是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却没有跟上。到目前为止,业内呼吁已久的《大学生实习条例》尚在酝酿过程之中。社会上流行的低薪或无薪实习,在我国成了见怪不怪的常态,但是若在德国,这显然违法。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虽然社会实践和实习是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途径,但大学生培养自己这方面能力的最重要平台仍然是大学。
熊丙奇认为,“学校应根据自身的不同定位、各专业的教学要求,设计好学生的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对于校内实习,有必要建立实验实训场所;对于校外实习,也有必要建立实习基地,与有关合作方把实习这门课开好。把学生校内外的实习都纳入统一的教育教学规划,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设计不同的实习教学内容。”
谷贤林则建议“将实习作为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理论学习之后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特意安排在某个年度或某个阶段,从而实现大学生实习的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