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经济增长意味着需求加大,需求加大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必然会拉高物价。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体,只要经济在增长,物价肯定在上行。如果居民收入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同步,劳动者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经济增长率高于通货膨胀率,这样的经济增长就是健康的、良性的,在这种状况下物价出现一定的上行趋势也是正常的。因此,我国经济如果保持8%左右的增速,3%至5%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是合理的。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形势好坏是衡量宏观经济基本面的一个重要指标。201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221万人,创下了2006年以来新增就业的最高纪录。今年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3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3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去年底持平。一季度,外出农民工人数同比增长3.4%。
经济稳定增长在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为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年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12.7%,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近年来首次双超GDP。这些积极变化表明,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同时,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逐步改善。
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080.8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出口增长4.9%,进口增长0.3%。前4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16718万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其中出口5932.4亿美元,增长6.9%;进口5739.4亿美元,增长5.1%。多位专家表示,虽然4月进出口增速总体低于预期,但当月进出口总值仍超过了3000亿美元,进出口依然保持着一个缓慢增长的态势,国际收支基本保持平衡。
当前,美国经济尽管一季度增速有所放缓,但不改进入稳步增长轨道的态势;欧洲经济也逃过衰退,继续保持缓慢复苏;日本今年经济增速有望较快增长,新兴市场也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出口形势有望逐渐好转,对经济增长的正拉动作用将逐步增强。
“要准确把握中国经济,一定要准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姚景源表示,当前我国最突出的阶段性特征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展迅速。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今后的路还很长;城镇化率只有50%左右,未来潜力依然十分巨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已经20年,今后还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这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我国“入世”也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随着国际化程度的逐渐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将逐步增强。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这“四化”将使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继续保持充足的动力和充沛的活力。
全国政协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德水表示,对国际上一些善意的批评和忠告我们应该认真听取,冷静思考。同时也要看到,西方的经济学家按照他们的经济理论和经济规律来观察、判断中国经济,往往是会犯错误的。“几十年来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预测不知有过多少次,但历史证明他们的预言却总是落空,这主要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一厢情愿,过于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