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衢州特快4月16日讯:青石路,满眼苍碧。几点微雨,敲打着柯城区双港街道汪村石头山上刻着的美军飞行员名字,雨雾使近在咫尺的字迹显得有些模糊,而那些盘踞在郑伟勇心中原本模糊的背影,却在时光的洗礼中越来越清晰。他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到汪村了。雨中的防空洞,曾经庇护过美军飞行员在衢州等待归国的短暂时光,静穆而庄严,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70年前那一场中美两国人民谱写的友谊史诗。
多年来,郑伟勇一直在潜心研究“杜立特尔行动”,轰炸东京的16架飞机的坠毁点、80名飞行员的降落点以及所有参与营救美军飞行员的中国民众名单,并将这些史料整理成纪实报告。新年伊始,郑伟勇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邀请函,今天,他将登上飞往美国的航班,参加“杜立特尔行动70周年”的纪念活动。
战争拾遗,他是历史的聆听者与发现者
郑伟勇从小对航空知识特别着迷。他知道“杜立特尔行动”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在市政协当会计的父亲,给尚在读中学的他带回了一本介绍“杜立特尔行动”的书。通过这本书,他了解到二战期间,美国杜立特尔轰炸机队在“轰炸东京”的行动后,其中的15架轰炸机在飞到中国东南方上空时全部坠毁。64名飞行员在善良的中国人民的帮助下回到故乡,这当中有51名飞行员曾在衢州会聚,受到过衢州军民的热情款待。
这段历史引起了郑伟勇的浓厚兴趣,他不止一次地行走在衢州及周边省份的山林与田野中,成了一名收集战争碎片的拾穗者。他从与这次行动相关的各地县志中寻找线索,一旦有新的发现,立刻就出发寻访。每到一处,他的第一站就是寻找当地的老人,从他们的回忆中发掘蛛丝马迹。此外,他还通过各种途径,托国外的朋友带来了关于“杜立特尔行动”的各种书籍,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就带着资料上门找同是研究这方面史料的专家刘国庆,共同探讨。一晃十几年过去,郑伟勇与“杜立特尔行动”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
“我执著于此,除了单纯的兴趣之外,更多时候我感觉到有一种责任感在驱动着我去做这件事情,并且做好它。”看起来文质彬彬的郑伟勇,身上有着一种坚韧与耐心,“面对中美两国人民共同铸就的这段历史,美国人相当重视,每年都有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而许多国人,甚至连当初有几架飞机、坠落在哪些地方都不清楚。我觉得自己有必要挖掘和宣传这一段历史,让更多的衢州人为家乡骄傲。”
在此后的十几年间,郑伟勇系统地搜集整理了每一份与“杜立特尔行动”相关的资料,即使是参加工作之后,他也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多次驱车前往江西、福建、江苏和安徽等地,所有参与“杜立特尔行动”的飞机坠毁的地点,他都进行了走访和调查。
2008年5月,在寻访衢州原中国空军第十三航空总站遗址时,郑伟勇偶然发现了附近防空洞口的石刻,上面刻着2号机的副驾驶Fitzhugh和枪炮手Radney的名字。根据他手头收集的宁波有关2号机的文史资料和飞行员的日记内容,他惊喜地发现,柯城区双港街道汪村石头山下的防空洞,就曾是这些飞行员们休憩藏身的场所。此后,他又在一系列的探访与寻找后,确定了在坠机时牺牲的飞行员法克特在汪村的墓地遗址。郑伟勇的这些发现,填补了“杜立特尔行动”中散落的飞行员在我省会合的重要一环,也见证了70年前的那一段烽烟往事。
受过郑伟勇帮助的美军飞行员赠送的纪念品。
杜立特尔轰炸机队协会送给郑伟勇的这张战机海报,上面还有5位幸存飞行员的签名。
这些年,郑伟勇从各地搜集的战机残片,其中大部分已经被当地居民改制成了生活用品。
回首峥嵘岁月,从未断流的友谊之河
在郑伟勇的书房里,有两个老旧的樟木箱,里面存放着这些年他在飞机坠落地点搜集来的战机残骸碎片。尽管它们已经在岁月流逝中斑驳了痕迹,有的早已被熔化,被铸成了锅盖、火熜,以及加工萝卜红薯的刨子等日常用品,却丝毫不妨碍郑伟勇找到它们时的喜悦与激动。他说,触手70年前的轰炸机残片,仿佛还能听得到它们经历过的枪林弹雨,而它们所记载的那一段峥嵘岁月,值得我们永久铭记。
2008年的一天,郑伟勇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的电子邮件。这是当年12号机长威廉·鲍尔的儿子詹姆斯·鲍尔发给他的。詹姆斯·鲍尔希望郑伟勇帮助他父亲寻找一块当年12号机的残片,这是93岁高龄的威廉·鲍尔有生之年最后的心愿。
此后,郑伟勇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踏遍了当年12号机每一位飞行员的着陆地点,就是没有找到12号机的坠毁地点。期间,詹姆斯·鲍尔又给他发了几封信,行文间提到他父亲的健康每况愈下,这使郑伟勇的寻找工作显得更加急迫。这年中秋,郑伟勇是独自在江西偏僻的深山中度过的。幸运的是,后来他在《婺源县志》上找到了关于12号机的有关记录。原来,当时空无一人的战机飞越了开化县,一直飞到婺源县梅林乡坠落。郑伟勇连夜赶到梅林乡探访了当地村民。在了解了郑伟勇此行的目的后,有位村民当即送给了他一块当年飞机的残片。
2009年10月,郑伟勇把这块残片寄给了威廉·鲍尔。威廉·鲍尔回信告诉郑伟勇,他收到残片后非常高兴。几周后,詹姆斯·鲍尔又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父亲收到残片后竟奇迹般地康复了。可以说,这也是从“杜立特尔行动”中缔结出的中美友谊之花所创造的奇迹。
郑伟勇非常喜欢美国总统里根在复旦大学的一次演讲:“法西斯军队席卷亚洲的时候,你们和我们并肩作战。”郑伟勇说:“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抗战时期似乎都是美国曾经帮助过中国。但是通过‘杜立特尔行动’我们发现,当时许多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都曾经用自己的方式帮助过、保护过这些坠落在中国土地上的飞行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美两国是并肩作战的。”
与时间赛跑,他停不下追寻的脚步
这是一场与远去的时间的赛跑。
当年的幸存者已经越来越少了。去年5月,郑伟勇收到一张来自美国的“杜立特尔行动”69周年纪念海报,上面幸存飞行员的签名,只剩下孤零零的5个。
郑伟勇了解到,时至今日,当年生还的64名飞行员,已有59人先后离开人世,剩下的5名幸存飞行员亦日渐年老体衰。而当年帮助过他们的中国人民,也已经逐渐凋零,甚至连当年见证这一场营救活动的稚嫩孩童,也正老去。这群美军飞行员与一段烽烟往事,似乎正在随时光的迭转而渐渐沉寂。
这让郑伟勇愈发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如何唤醒和传承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这是摆在他面前的一个现实命题。
“我的工作就是和时间赛跑,一分一秒都很珍贵。”郑伟勇告诉记者,通过与杜立特尔轰炸机队的飞行员接触,他了解到,这些飞行员终生都对帮助过他们的中国百姓心怀感激。许多中国百姓甚至连名字也没有留下,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郑伟勇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找出这些善良的中国人的名字,并整理出他们在营救中的具体事例,尽量修补这一遗憾。
眼下,郑伟勇已经写有10多万字的纪实报告初稿,而他的实地调查文章,也常常发表在杜立特尔轰炸机队协会的官方网站上。“我想出一本书,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并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郑伟勇说:“也许这条路并不好走,但我会一直走下去,找下去,直到走不动为止。”
在时光的幽谷里,“杜立特尔行动”铸就的绝唱反复回响着。多年前参与那场战役的英雄们,并没有在时间的流逝中被隐去。因为在这里,有许多像郑伟勇那样的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见证了中美两国人民70年间的诚挚友谊,同时也见证了那些留在心底深处执着的坚守与信念,迸发出了惊人的力量和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