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衢州特快4月9日讯:北京的紫禁城修建太和殿——老百姓叫“金銮殿”,用上了开化采伐运去的巨杉。近日,笔者在翻阅清代姚夔的《饮和堂集》时,发现了这则300多年前的史料。《皇木开山告文》全篇不到200字,对清代康熙年间开化采伐皇木用于建太和殿的经过作了简略的叙述。全文如下(标点为笔者所加):
维山有木,工则度之;维工运斤,神则佑之。恭逢我国家兴建太和殿,巨工取材境内,所有本山杉木,一本丈尺环圆俱中绳墨。使臣入告而后,兹当起运之期,择吉今辰,开山除道,籍斧柯于匠氏,励胼胝之役夫,出此山林登诸朝。宁惟凭神力,克奏肤功。某为此先日致斋,班联僚属,洁蠲肥脂,用荐馨香。惟神正直聪明,应声如响。伏惟昭格棐忱,曲加呵护,展岸谷平陵之手,显滑轮默运之灵。勷圣朝万年巩固之隆基,绵我开一邑臣民之福。嘏凡兹祈祷,统异神慈。
此文作者姚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82《集部·别集类存目九》有简略介绍:夔字胄师,号成菴,山阴人。顺治甲午举人,官安化县知县。在《饮和堂文集》卷6有一篇《成奄自序》,系姚夔介绍自己的身世,其中提到“丁未(康熙六年,即1667年),援乞恩例,考授教谕……岁戊午(康熙十七年,即1678年),除开化教谕……戊辰(康熙二十七年,即1688年)冬,量移贵州安化。”据此,在康熙年间,姚夔当了十年的开化教谕,《皇木开山告文》当写于此期间。
采伐开化皇木在何时?
所谓皇木,即明清时期皇帝为盖宫殿亲派大臣采办的木材。1644年,李自成撤出北京时放火烧毁宫殿,“是夕,焚宫殿及九门城楼。”宫城一片瓦砾,顺治皇帝1645年接受朝贺时只能在临时搭的帐篷里举行仪式。顺治时期,全国尚未统一,因此未行皇木采办。
1662年康熙即位,南明政权最后一个皇帝被杀,天下安定,才有精力和财力大兴土木。据查,康熙年间曾两次重建太和殿,一次是康熙六年(1667年),另一次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而姚夔1678年至1688年在开化任教谕,与《皇木开山告文》中提到的“恭逢我国家兴建太和殿”相印证,时间对不上号,这个疑团如何解?
据记载,康熙十八年(1679年),太和殿失火焚毁。当时康熙忙于平定三藩之乱,无心他顾。二十一年(1682年),三藩之乱甫定,工部题奏“太和殿为天下万国之观瞻,必应修造”,康熙帝应准并下令第二次采办楠杉。此次朝廷向南方多省派出大臣督办采木:“刑部郎中洪尼喀往江南、江西,吏部郎中前往浙江、福建,工部郎中龚爱往广东、广西,工部郎中往湖广,户部郎中往四川采办楠木。”此次采办规模很大,仅四川的任务就是合式楠木4503根,合式杉木4056根。然而山远路绝,采运维艰,四川、湖广、浙江都奏报楠木、杉木不能如期运至,特请宽限。最后,康熙帝下旨:“今运各省所备楠木、杉木,若程限太迫,恐山路崎岖,转运艰难。地方虽有良吏,不能不苦累百姓。其令部臣详议缓运,勿致累民。”为重建太和殿,仅采木一项就历时十三年,工程终于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得以开工,两年后宣告完工。筹建太和殿准备工作之浩繁,涉及民力之广,于此可见一斑。
由此可知,姚夔的这篇文章,当写于为第二次重修太和殿各地准备木料的时间段内,即1682至1688年间,和太和殿开建的时间并不矛盾。“某为此先日致斋,班联僚属,洁蠲肥脂,用荐馨香”,从《皇木开山告文》这段内容看,应该是姚夔应时任县令之命撰写,并由县令在举行开山仪式时隆重宣读的。此前,皇上所派吏部郎中已亲自前来踏勘,选定合尺寸的皇木(巨杉)画上圈,并吩咐县令按规定时间派工匠伐山开道运出山去。查光绪《开化县志》,河南嵩县人董铎1684任开化县令,1688年由北直隶大兴县荫生乔恭已接任。从时间上推算,这个县令大人很有可能是董铎。为了方便木材外运,一般都在三四月溪里涨水时开山,举行开山仪式前一天,县令大人就和僚属们斋戒沐浴净身焚香。第二天,风和日丽,是县令大人专门选定的吉日,他率一班人马来到山脚下,村民和采木工匠随后,恭谨而立。县令大人从袖中拿出事先准备的告文,面向大山大声宣读,祈愿山神和皇上佑护,开山起运皇木一切顺利,并焚香致祭,宣布开工。
皇木如何运到京城?
这些皇木是如何从开化运到京城的呢?清康熙年间四川巡抚张德地的《题报采运楠木条议疏》,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
张德地在奏疏中转述了明代采运之法:“据供,故明时绥阳设有一厂,地名南宫北帚,当日设有督木道一员,驻涪州。有督木同知一员,专管钱粮。架长看路找厢,找厢者,即垫低就高,用木搭架,将木置其上,以为拽运之说也。斧手伐树取材,穿鼻找筏,人夫拽运到河。用石匠打当路石,篾匠做缆子,铁匠打斧头,与一应使用器具。一厂用斧手一百名,石匠二十名,铁匠二十名,篾匠五十名,找厢架长二十名。楠木一株长七丈,围圆一丈二三尺者,用拽运夫五百名,其余按丈尺减用。沿路安塘,十里一塘,看路径长短安设,一塘送一塘到大江。九月起工,二月止工,三月河水泛涨,难以找厢施工。先于七月内动人夫五十名寻茹缆皮堆集放于厢上,取其滑,以拽其木。督木同知将放出木头赴督木道交割,八十株找一大筏。召募水手放筏,每筏用水手十名,夫四十名,差官押运到京等语。”从中可见,伐木一株,需涉及斧手、石匠、铁匠、拽运夫、水手等诸多工种,运至京城还须一路调度。
从开化采运皇木,不一定把上面说的方法全用上,但可以想象,虽然用上了滑轮,从山中运出的一环最难也最危险。清代民间有“进山一千(人),出山五百(人)”之说。
大木放下山,如果溪涧水浅,乱石填阻,还需要待雨日水涨,木才得运出。到溪面开阔处,巨木扎成木筏,沿马金溪,经常山港到衢江,沿江下到杭州,经京杭大运河北上,溯河运到通州张家湾皇木厂存放,路上历时少则半载,多则一年。采办皇木,百年巨材来自深山,人十去五回,实为劳民伤命之举;而千百人伐山开路,砍下的皇木十取其一,对当地生态环境也是不小的破坏。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高大的建筑。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
太和殿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撑其全部重量,其中顶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径为一米零六,高为十二米七零。明代用的是楠木,民间对此有“进山一千(人),出山五百(人)”的说法。清代重建后,用的是松木,采自东北三省的深山之中。太和殿内其它建筑构件,多用杉木,因其耐腐蚀,易上漆。现存的太和殿,基本保存康熙第二次重建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