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电影市场,文艺片的处境似乎有点尴尬,即便能在电影节上斩获奖项,但到了影院,往往观影者寥寥无几。然而,近日上映的《桃姐》却用“真诚”打动了观众。截至昨日,影片票房已高达5000万元。在近年来的电影市场,该片立下了内地文艺片票房的新标杆,也创造了港产文艺片票房最高纪录。这不由令人深思,《桃姐》缘何能一扫文艺片的“票房尴尬”,迎来一个文艺片的春天?
档期:“良辰吉日”用心挑
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发展迅速,但文艺片长期深陷生存困境,票房市场始终被商业大片挤压,甚至悲壮到在影院只能“一日游”。此次叶德娴、刘德华主演的《桃姐》在内地上映之前,不少业内人士对这部文艺片的票房前景并不看好,就连刘德华本人也坦言有票房压力。要知道,该片导演许鞍华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玉观音》两部影片,此前也曾在内地上映过,文艺气息也很浓郁,票房均遭遇惨败。
为避免重蹈覆辙,发行方对《桃姐》的档期选择可谓小心翼翼。虽然《桃姐》去年9月已在威尼斯电影节拿得大奖,但发行方一直按兵不动,坚持在“三八”妇女节这天上映。今年“三八档”集中上映了一批家庭、爱情类题材的中小成本影片,但只有《桃姐》首日票房收获1300万元,成为当日票房冠军,其他新片均湮没无闻。“《桃姐》得过很多奖项,知名度很高,其他同类影片都比不上。”首都电影院经理于超说,这部电影很温情,主打女性观众,影院也愿意多安排场次。
“文艺片选择上映档期非常重要,最好选择在淡季上映,反而容易有好的票房表现。”于超认为,三月份是影市淡季,商业大片不多,《桃姐》这样的文艺片,关注度上并不比商业片差。相反,在商业大片密集的暑期档、贺岁档,观众优先选择的仍然是商业片,文艺片难有作为。最典型的就是去年上映的《钢的琴》,该片获得了国际大奖,圈儿内口碑非常高,但因为档期安排不当,遭到《变形金刚3》的追击,上映一周即沦为市场的“炮灰”。
宣传:跟商业大片学推广
在业内人士看来,《桃姐》有许鞍华、刘德华、叶德娴这个“铁三角”,叫好是意料中事,但能够叫座,很大功劳归于推广宣传。“《桃姐》这种文艺片需要商业运作,光看片名两个字,观众根本不会感兴趣,所以宣传非常重要。”卢米埃影业总裁胡其鸣认为,要把文艺片当作商业片来推广,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他介绍说,自己所在影院去年就用商业手段操作了《海洋》和《转山》这两部文艺片,就收获了不错的票房。
此番《桃姐》的主创为了做好宣传,更是毫不吝啬气力。影片先闯威尼斯影展拿下影后桂冠,继而获台湾金马最佳导演、影后及影帝,累积了一年的气势,观众早已翘首以待。刘德华和叶德娴先后三次来北京做宣传,还奔赴全国各地做首映,吸引观众购票入场。刘德华甚至还推出亲自执笔的新书《我的30个工作天—<桃姐>拍摄日记》,表明他对影片的重视程度。而在网络推广上,发行方结合《桃姐》剧情,策划一系列“温情”主题活动,为影片积累人气。
实际上,虽是一部文艺片,但《桃姐》具有很强的商业属性。“主演是刘德华,本身有明星效应,加上获得国际大奖,宣传点很多。洪金宝、徐克等明星在片中客串,让该片的看点增加不少。”于超说,去年《观音山》、《最爱》也在宣传上分别力推主演范冰冰、章子怡,两位演员为了影片宣传也是全国跑影院,与观众进行互动。这两部文艺片最终也取得高票房,不负主创一番苦心。
故事:生活路线更聚人气
目前,《桃姐》在微博上更是引发了网友对于老年人生活的讨论。该片为什么能引发大家的共鸣?片中刘德华和叶德娴演绎的“主仆”关系既有母子亲情,又有朋友式的调侃、关爱,不少观众被片中展现出的人性温暖触动,潸然泪下。业内人士指出,看着这部电影,很多观众会有照镜子的感觉,想起家里的老人,想起自己年老以后的归宿。
“这部电影的故事不需要解释,非常生活化,非常平实。”韩浩月觉得,《桃姐》能票房成功,关键在于故事“接地气”。“变老”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老年人可以从中找到共鸣,年轻人可以引发思考,所以影片必然会打动观众。跟其他很多喜欢追求先锋晦涩风格的文艺片相比,该片不排斥普通观众,接受起来没有障碍。
此外,不少院线经理认为,前些年观众看多了商业大片,审美上也觉得腻了,看一部文艺片可以换口味。“这两年文艺片市场明显复苏了,虽然目前影片数量还不多,但将来观众的需求会很大。”于超乐观地认为,文艺片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在影评人韩浩月眼里,国内很缺《桃姐》这样的文艺片,也缺少像伊朗影片《一次别离》那样反映社会现实的文艺片,而这类文艺片能培养大量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