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东华的专著《茅盾文学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认真调查研究、整理分析史料的基础上,对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机制、过程、影响和作品进行了系统地深度研究,取得了相对重要的成果,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该著作不仅在这一课题本身的研究方面处于领先水平,而且对当代文学其他评奖研究也有启示意义,同时对于当代长篇小说乃至当代文学整体研究也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茅盾文学奖研究》的几点成就值得关注:第一,选题重要且有重大现实意义。在中国当代文学评价体系中,文学评奖是最核心的文学评价方式之一;在文学评奖中,茅盾文学奖的分量、影响及争议无疑是最大的。对茅盾文学奖进行研究,对社会主义文艺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创新,都有着极为典型的标本意义。
第二,资料翔实、丰富,对茅盾文学奖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评奖机制和过程、社会反响和问题等都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梳理,本身已具史料价值。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费时数年,不但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而且还采访了包括评委在内的茅盾文学奖的许多亲历者和当事人,并得到了他们的直接指导,挖掘出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创新并深化了对茅盾文学奖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如《茅盾文学奖的“评选过程”》等章就比较全面地还原了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内情”,对某些曾引起巨大争议的作品之获奖和落选,都作出了较好的论述。
第三,用新的理论观点和客观科学的态度反思这一大奖,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学识水平,也体现出其创新意识和学术个性。作者着眼于“茅盾文学奖美学”,从“制度—美学”、“文本—美学”和“比较—美学”出发,对茅盾文学奖进行了由外到内、由本土立场到世界视野、由宏观到微观的综合研究。尽管某些观点仍有待商榷和完善,但作者对茅盾文学奖某些规律的梳理和概括,以及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期待和信心,仍是值得赞赏的。
第四,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分析既有理论视野的观照,又有文本的美学评价与比较研究,其中关于“题材类型”、“精神主题”、“基本叙事”、“思维精神”、“历史观”、“经典观”等层面的论证很有个人见地,尤其是对茅盾文学奖与诺贝尔文学奖的整体比较与个案比较方面,观点新颖、独到,还引出了当下文学研究的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值得思考。
通读全书可以看出,作者论证充分,有理有据,材料的驾驭能力和语言的概括能力较强,也显示出一定的思考力和学理性。当前,在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茅盾文学奖研究》的出版,不但推进了主流文学的发展与研究,而且有益于当下文学秩序与文学评价制度的重建,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