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那些用纯粹理性的方式写就、从术语到术语、适合那些受过系统的文学理论熏陶的学人阅读的文学评论,称作学院式文学评论;我们把那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写成、为普通读者服务、以文学作品为批评中心的文学评论称作大众文学评论。学院式文学评论固不可少,它以强有力的理性力量召引着文学理论研究者们,它是文学得以发展的一种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然而,大众文学批评也不可忽视,它是文学走向市场、走向普通读者的精神消费领域的重要媒介。这些道理,说起来似乎人人都懂,但在实际上,大众文学批评却严重缺失。一些小说本来就写得令人费解,读读文学评论帮助自己理解吧,文学评论写得比小说还要难懂,似乎这些评论写出来就不是打算给普通读者看的,于是人们只好放弃读那些小说,放弃读那些评论。
大众文学评论的必要性其实是不言而喻的。那些受过系统的文学理论熏陶的永远是少数,而阅读小说几乎又是全民性的文化消费形式,普通读者阅读小说多是从社会伦理道德出发,对小说的社会意义作出具有社会学意义的价值判断,对小说能作文体学、文化学判断的毕竟只是那些专家学者等少数的一些人。一味地对文学作品进行文体学、文化学判断,显然不能满足广大的普通读者的文学消费要求。文学系统论认为,文学创作包括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对文学本文的创作以及读者的阅读消费,没有读者的阅读参与,文学创作的整个系统便处于断裂状态,而读者要完成阅读,须有批评的参与。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已开始了对作品的批评,但普通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感受总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有批评家的参与。一旦文学批评成了学院式批评一统天下的局面,普通读者就只能“望”批评而兴叹了。文学如果进入不了普通读者的精神文化消费领域,那么文学要么成了少数“圈内人”的事,要么就整个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就是在学院式批评家那里,尤其从文学系统论角度看来,文学作品如果没走入读者的精神文化消费,文学创作便没有完成。
造成这种大众文学批评严重缺失的原因很多。其中有着不容回避的个人感情原因,一些批评家对大众文学批评压根就没正眼瞧过,他们不重视大众文学批评。不是因为他们写不出评论,他们感到那样的批评是“小儿科”,写那样的批评文章有失他们的身份,甚至感到有些掉价。在他们的意识里,只有那些理性味浓厚、术语连术语的批评才算得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殊不知这样做,也便脱离了大众,丧失了一个文学批评家的社会责任,辜负了广大读者对文学批评的希望。
大众文学批评缺失,还因为一些批评家混淆了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界限。从事文学批评必须有相应的文学理论作基础,但文学批评并不等于文学理论。一些批评家在写评论时,却一味地朝理论靠拢,甚至使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合而为一。他们认为自己懂的别人也应该懂、自己懂的别人也必须懂;他们不注意文学的受众层次,忽视大众读者对文学的接受能力,一味地强调提高,一味地强调理论,忘记了只有在普及基础上才能谈提高。他们尚未理清自己的思路,就把那些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文学理论术语,匆匆用入自己的批评中,自己尚未消化,读者自然更是没法消化。他们忘记了一条基本的前提:文学理论服务于专家学者,而文学批评却要服务于广大的普通文学消费者。他们将文学批评写成文学理论,无异于放弃批评的市场,无异于阻碍着批评进入人们的文化消费领域。
批评家的日益个人化写作趋向,也是造成大众文学批评缺失的重要原因。在世人的眼中,文学批评家不仅有着敏锐的思想、独到的见解,而且具有渊博的学识。许多评论家在从事文学批评时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但问题是他们把这一点贯彻得过于彻底,甚至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错误地认为,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只有写出理性味浓烈、读者圈子很小、理论高深的批评文章,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为了达到这种自我实现,他们宁可生造词汇自建“理论体系”,说一些谁也听不懂的话,写一些谁也看不懂的批评文章,甚至以标新立异语焉不详的叙述方式,故意达到一种让别人看不懂的效果,以显示自己理论功底的深厚。这实际上是一种广告行为。文学评论成了他们个人的事业,自己喜欢怎么写就怎么写,喜欢怎么说就怎么说,自己说的就是理论,完全抛却了评论应有的章法和准则。
批评中心的转移和批评的个人化倾向是相一致的,它们的共同之处,便是对文学作品的严重忽视。而普通读者的文学消费,主要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完成的,既然批评不再以文学作品为中心,批评也就不可能成为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指南,批评也就成了纯学院式的非大众批评。一些文学批评家急于建立自己的批评体系,批评成了他们从事建立理论体系工作的重要手段。这样,他们在从事文学批评时,文学理论必然地成了他们论述的中心,文学作品成了他们诠释理论的材料。作品在他们那里,成了可以随意装拆的机器零件。在他们的批评文章中,作品退为其次,理论唱了主角。至于这些批评准备给谁看,别人能否看懂,能否给人以启迪,他们似乎并不关心。
实际上,从事大众文学批评,同样可以达到批评家的自我实现。文学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走向文化消费市场,而要让文学进入人们的精神消费领域,必须大力倡导大众文学批评。批评家也有义务在文学作品与文学消费者之间,起到应有的中介作用。这是时代的需要,是广大普通读者的需要,也是文学走向市场自身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