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消千山外,大地暖回春。壬辰龙年到来的脚步刚踏出声响,一件让榆林文学界欢欣鼓舞的盛会便接踵而至,2月18日,榆林市作家协会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在榆林市委党校学苑大厦隆重举行。
一年之计在于春,省、市相关领导,市作协理事会全体成员,各县区文联、作协负责人以及作家代表100多人汇聚一堂,共商文学创作大计。3年以来的工作卓有成效、令人欣慰,未来的蓝图宏伟壮阔、催人奋进,文学创作基金的设立和《会员文学创作成果奖励办法》《年度采风活动人员推荐办法》等文件的出台,激励着热爱文学的榆林人更加去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生活,将所有的感触挥至笔尖,共同写下一篇篇“幸福榆林”的华美诗章。
与会人员相互交流文学创作中的困惑,探索榆林文学创作的方向。省作协党组书记雷涛一直都十分关注榆林的历史文化,他讲话强调:首先,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给作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维空间。真正的作家只有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上思考,思想上才会有深度,只有把思想融入了民族的血液,才能把握时代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走向,才会写出留世的文学作品。其次,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文化与价值的多元,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多层次的、更广阔的创作素材和题材。作家要珍惜今天学术、言论、思想、行为空前自由的时代,关注社会的深层次变化,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最后,地域特色和写作风格的建构。榆林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相结合的地带,榆林的作家要挖掘地方民俗文化的内涵,把榆林的地域特色凸显出来,形成“陕军”另一支独特面貌。会上,当神木县委书记雷正西发言时,他脱开事先准备的讲话稿,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尽管从政多年,但始终无法割舍内心的文学情结。他着眼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他就文学创作也提出了深刻的问题:一是为什么我们的时代产生不了伟大的作家和杰出的作品?榆林的作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过柳青,八九十年代产生过路遥这些杰出的作家,而今天为什么不能产生大作家;二是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会在改革开放的短短几十年间产生如此大的反差?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评价标准应该用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作为标准?雷正西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深思与共鸣。
副市长兰新哲讲话说,“幸福榆林”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榆林的文学创作曾经在全国和全省具有重要的地位,柳青、路遥等作家为我市的作家树立了杰出的榜样。他要求,榆林的文学工作者要挖掘民族文化的闪光点,保持陕北地域特色,要坚持文化体制改革,要正确处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企业”三者的关系,抓住文化事业这个核心、这个根本、这个基础,把文化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扶植一批文化企业。“三业”并举、“三业”支撑、“三业”能够相得益彰。同时,要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在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最后,他对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希望,就是重点把握“九个好”:抓住好机遇,认清好形势,把握好“战场”;坚持好理念,写出好作品,扩大好影响;拥护好组织,热爱好团队,提高好待遇。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促进我市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为构建“幸福榆林”做出积极的贡献。
百万元支持创作,文学基金给力。本次会议上另外一大亮点就是作协百万元文学基金的设立和相关奖励办法的出台。经多方筹措,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鼎力支持下,超过百万元的文学基金已经全部到位。
文学基金的设立,对于作协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长足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市作协出台了《会员文学创作成果奖励办法》《年度采风活动人员推荐办法》和《会员优秀作品遴选推荐办法》。从2012年起,作协每年将拿出一定数量的款项,奖励作家的创作成果,并有计划地选拔成果突出的作家参加座谈、交流、培训、外出考察,进一步调动作家的创作积极性,鼓励高水平的文学创作繁荣我市的文学事业。省作协党组书记雷涛赞扬说:“榆林市作协设立的文学基金和出台的三个办法,具有原创性,非常好,值得在全省推广。”
榆林的文学事业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柳青、路遥曾经为我们树立了很高的里程碑,我们理应踏着他们的足迹,在他们所开创的文学事业的基础上,再创辉煌。正如市文联主席、市作协主席龙云所说,榆林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也是一块文学的土地,也是一块艺术的土地,尤其是新一轮的榆林大开发,为榆林的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为榆林文学创作提供了可供驰骋、大有作为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