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 :衢州特快 > 今日衢州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女儿节”、居家养老:衢州孝道的传统与现实

  女儿节现场,祖孙三代“女儿”在参加完祠堂祭祖后,用手机合影留念。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信息处置平台的工作人员在接听老人的诉求。

  70岁的沈云霞(右数第一)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和票友们练习越剧《三看御妹》。

  余氏宗祠的祖宗画像旁,张贴着两张大红纸。上面书写着受到村里表彰的112名“好女儿”和94名“好媳妇”的名字。

  红榜与祖宗画像同列一墙,接受人们的瞻仰,这无疑透露出这个名叫余家山头的村庄之期许:愿守望孝道的文化传承与余氏宗脉一道源远流长。

  余家山头村位于柯城区万田乡,紧挨着衢江。村子虽小,却因为特殊的“女儿节”民俗远近闻名。

  600多年来,每到农历正月十八,村里外嫁的女儿都会在这天回村,到宗祠祭祖,回家探望父母,聊聊家常,尽尽孝心。

  置于城市化时代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这一源自农耕文明时代的民俗,事实上又面临新的命题:今天,我们如何尽孝养老?

  回溯衢州孝道的历史,不难发现,自周王庙衍生而出的慈孝文化已在潜移默化间融入城市精神,而柯城区府山街道探索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更是提供了一个观察当下城市现实孝道的样本。

  底色·周王庙

  孝子传说,融合传统孝道的人文精神

  相较于衢州热闹的商业街来说,位于市区水亭门城楼的下营街是宁静的。老人们靠着老房子的墙根,打着盹晒着太阳,身后的弄堂里不时传出咿咿呀呀的戏曲声,偶尔走过一只轻手轻脚的小猫,那神色似乎也是悠闲的。

  周宣灵王庙也静静地伫立在这条路上。里面斑驳的沧桑印记书写着一段独特的历史记忆,静静掩映在这里的青砖黛瓦中,浮沉在藻井和额枋的纹路间,融化在墙上“二十四孝”的木雕故事里。

  周宣灵王庙又称周孝子祠,是为奉祭南宋孝子周雄而建。周雄“闻讣立逝”的故事,在这里已经口耳相传了八百多年。

  传说周雄的母亲久病不愈,他谨尊孝悌之道,亲尝汤药,日夜服侍。24岁时,周雄沿衢江坐船前往婺源五王庙为母亲的病情求祷,在返回衢州途中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因过于哀伤,哭泣而死,死时直立不倒。

  后人被他的至孝精神所感动,就在衢江附近建立了孝子祠,以此来纪念他。“人之行,莫大于孝”。伫立江畔,望白浪成行,一江春水在脚下奔腾不息,将周孝子的故事传唱千年。

  事实上,周王庙存在的重要意义也正是弘扬孝道。庙内的前殿内的正中,高悬一幅巨大的“孝”字,时刻提醒来者,勿忘行孝。

  去年,我市评出首批16处孝文化教育基地,主办方特意将授牌仪式放在周王庙举行。这无疑在孝道文化的杰出典范中,凸显了周王庙的崇高与荣耀地位。

  坚守·女儿节

  在新时代,传承古老孝文化内涵

  以周雄为榜样,人人做孝子,讲孝道,这是祖先寄托周王庙留给后人的人文精神。

  当这种精神融入余家山头村,便出现了如“女儿节”般的孝道传承。

  2月9日,又是农历正月十八,余家山头村的“女儿节”如期而至。

  走在村中的小路上,那红红的灯笼,回娘家的女儿们,流露的是衢州孝老传统温暖的一面。

  这一天,58岁的村民余冬妹不到5点就起床了,她先去自家菜地转了一圈,摘回来一篮子绿油油的青菜,又把屋檐下挂着的腌鱼腊肉都取下来。她说,女儿和婆婆都爱吃她做的腊肉炒菜心,往灶膛里添了几把火,嘴里言语着:“一定要当天摘的青菜炒出来才好吃。”

  厨房里的事务暂告一段落,余冬妹又来到卧室,帮着96岁的婆婆琚坑头娜穿衣梳头打扮。今年“女儿节”前,村两委出钱给村中70岁以上老人都定制了一套亮丽的唐装,琚坑头娜领到了一件花团锦簇的大红棉袄。

  嫁过来的30多年来,儿媳妇余冬妹从没和婆婆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她也是今年村里受表彰的“好媳妇”之一。谈及“孝道”,余冬妹有着自己质朴的见解———“每个人都会老,孝敬老人就是善待以后的我们自己。”

  饭桌上,吃着儿媳和孙女亲手张罗的饭菜,琚坑头娜开心得合不拢嘴。或许,只有在琚老太舒展开的每一道皱纹的沟壑里,在余冬妹淳朴微笑着的面孔上,才能理解余家山头村对“孝文化”有着怎样的坚守。

  “女儿节”,这个专为女儿而生的习俗,经过一代代的薪火相传,过滤了繁文缛节,遗留下文化精髓,那是从中华民族漫长的农耕文化中繁衍出来的遥想,是一种文化守望,一种精神期盼。

  伴随着村头迎女儿的阵阵锣鼓声,这一份从古至今的孝心,从来没有淡去。

  有感于“女儿节”的独特风俗,衢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叶裕龙特地赋诗一首:“百家女媳百枝花,会聚佳期织锦霞。彩凤齐鸣扬孝道,浙西民俗一奇葩。”

      探索·居家养老

  新养老生活,承载孝文化的现实意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中国古人追求向往的大同社会理想。当理想照进现实,柯城区府山街道的老人们首先尝到了这种幸福味道。

  70岁的沈云霞奶奶家在市区大润发超市附近,可无论刮风下雨,她每天都会准时来到府山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她看来,这是她获取快乐的地方。

  沈云霞爱唱越剧,原先和一群票友在南湖公园露天切磋唱戏,遇到坏天气,便只能在家兴叹。

  转折出现在去年5月,位于市区车站西路附近的府山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沈云霞听说,中心可以给老年人提供一系列免费服务。

  带着半信半疑,沈云霞和票友走进了服务中心的大门。而这以后,婉转动人的戏曲唱腔便开始在此响彻。

  沈云霞头发花白,却神清气爽,透露着一股朝气,她对记者说:“服务中心免费提供场地和设备,让我们唱戏,在这里吹着空调,喝着热茶,大伙都心情舒畅。我们几个戏迷合计了下,准备再组建一支老年人时装模特队。”

  府山街道人武部部长吴雪良表示,面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难等诸多困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运而生。

  投资500余万元建成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城站社区资源共享,设有“一中心二厅八室”:便民服务中心,营养配送中心餐厅、多功能培训大厅,医疗室、老年健身室、文体娱乐室、理疗保健室、棋牌室、电子阅览室、书画室、图书阅览室等,全部免费对老年人开放。

  记者见到84岁的朱锦英时,她正躺在理疗室的按摩椅上,闭眼享受着惬意的服务。

  朱老太太说,自己就住在服务中心附近,平时儿女工作忙,她就自己上这来玩,不想烧饭便在中心用餐,只需6元就有一荤两素三菜一汤,实惠方便。

  健身室内,69岁的孙元让正在和乒友打得热火。孙元让年轻时曾在巨化集团的乒乓球比赛中获过亚军,时至今日,他依然保持着昔日的矫健雄风,发球迅猛。

  孙元让告诉记者,自己白天除了午休,便基本都在服务中心打球,结识了一大批乒友,“越运动越快乐”。

  采访中,老人们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热情周到服务纷纷赞叹有加。而在吴雪良看来,这种赞许更是一种压力。

  吴雪良认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尽管对老人免费开放,但真正能享受这种服务的毕竟只是少部分人。

  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府山街道8个社区统计出的“空巢老人”、单身老人、困难老人等有780多人,如何让那些无法亲身到服务中心的老人也能享受温暖服务,是街道的迫切心愿。

  吴雪良透露,为此府山街道正在探索实践一条“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公益志愿、社会参与”四轮并驱的城区养老服务新机制。

  令人欣喜的是,美丽的图景已经成为现实。居家老人手持专用手机“老年机”,按动绿键便可接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信息处置平台,向值班人员诉说请求,然后信息平台将老人要求反馈给设在坊门街社区的“幸福驿站”服务平台,后者立即派出人员上门服务。

  一旦遇到紧急情况,老人按动手机上的红键,信息处置平台便可通过3D地理信息平台迅速定位老人居住地,方便快速实施救助。

  目前,已经有400多位老人申领了“老年机”,率先步入了智能科技编织的新居家养老生活。

  事实上,与悠远的周王庙传说、传承坚守的“女儿节”一样,府山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探索亦是传统孝道文化在现实意义的延伸。

  身处南孔圣地,每年祭孔时,人们总能听到改编自论语的《大同颂》传唱耳畔———“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毫无疑问,衢州人不仅唱着这样的歌谣,更在行动接近着这样的愿景。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资讯 手机看报纸 浙江手机报 订阅中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