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翻身,6个月会坐,8个月会爬”,这是对婴儿时期运动行为发育规律的粗略概括。但有些家长发现,宝宝都过了一周岁,还不会站,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孩子是“脑瘫儿”。
2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市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6名脑瘫患儿正接受康复训练,他们年龄最大的7岁,最小的5岁。这些孩子存在多方面障碍,刚来的时候,最严重的不会吃饭、不能大小便,大部分不会走路,同健全的孩子比起来,他们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不过经过两三年的康复训练,其中一些孩子现在已经能自己穿衣、吃饭和交流。
在四楼的康复教室,这6名脑瘫患儿正在手扶着小梯子,脚上踏着小板凳,练习步行训练。
“脚打弯、抬高,移出来,放在板凳上……”7岁的小畅(化名)正在康复老师叶红和母亲的帮助下进行下“楼梯”训练,样子看起来比较吃力。在康复老师叶红的指导下,小畅给记者表演了爬楼梯,“一格、二格……”她一边爬一边数,在完成下楼梯的最后一步时,小畅脸上露出了笑容。
爬完楼梯后,小畅累了,叶老师走到她身旁说:“你要努力坚持,这样以后才能像正常的小朋友一样去成长。”小畅笑着点点头,叶老师朝她竖了竖大拇指。
叶老师告诉记者,小畅刚来康复中心的时候,还是父母抱着过来的。经过3年的康复训练,小畅走路、爬楼梯、穿外衣、穿鞋子、穿袜子、吃饭和语言交流已经没有问题。
在我市,0到6周岁仅登记在册的脑瘫肢体障碍患儿就有87人,而实际的数字远远高于此。据市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中心从2009年开始,接受浙江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捐助,目前已经为脑瘫患儿40人次进行康复训练,其中80%的脑瘫患儿康复效果不错。
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说,因为难过“心槛”,很多家长无法接受孩子脑瘫的现实,没有及时积极为孩子治疗,导致不少脑瘫儿童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如果脑瘫患儿能够尽早地给予合理的治疗和综合的康复措施,有不少可以做到生活自理。记者徐晓波通讯员徐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