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公园西路》剧照
由北京木马剧场制作的《中央公园西路》去年在北京进行首轮中文演出后,分别在深圳、上海等地进行巡演,每到一地都掀起了当地的观剧热潮。今晚,该剧将在湖南大剧院上演,昨日,该剧剧组抵达长沙进行排练。
话剧《中央公园西路》是著名电影大师伍迪·艾伦为数甚少的戏剧作品之一,至1995年完成创作堪称其重返戏剧舞台的巅峰之作。本次演出将由国内最具“实验精神”的先锋戏剧导演王翀执导。
美式幽默东方炮制
秉承伍迪·艾伦一贯的戏谑喜剧风格,《中央公园西路》呈现了三女两男间荒谬离奇的人物关系。在他的作品中都充斥着一种强烈的自传色彩。暧昧、讽刺等似乎都搭上了他的生活轨迹。导演王翀表示:“伍迪·艾伦的喜剧不是那种让观众看过之后一笑了之的作品,他里面囊括了很多对爱情、婚姻、生活的思考。他的喜剧建立在可悲的宿命感上,悲剧意识是他作品的暖床。《中央公园西路》用极尽浮夸荒谬的人物关系呈现出的笑点,反过来看悲怆的气息更重。这种自传式的表述其实是一种自我的反省,追社会的反省。”
对于伍迪·艾伦纯正的美式幽默在中国观众眼中能否达到共鸣,导演兼翻译王翀并不担心:“伍迪·艾伦算得上是一个高产作家,而且他的喜剧也是走的大众化路线。人物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荒谬和可笑都是相通的,而且我们做了一些本土化的改动,比如说角色的名字都换成中文,地名也是北京有地标性的名称,对白笑点也用翻译过来的中式包袱来抖。观众不会感到这是一个外国人写的故事,我相信现场能出现很多次爆笑。”
对于将《中央公园西路》的幽默如何传达给中国观众,王翀说:“翻译的过程中我会将自己的理解进行本土化。剧中角色一个心理医生,一个律师,这两个职业都是美式玩笑中的嘲讽对象,那在这部戏里,我们可以让医生说京片子,让律师戴牙套等等,笑料也是能翻译的。”
将成为多媒体实验戏剧的标杆
据介绍,剧组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这部经典作品的“实验性”创作上。《中央公园西路》第一轮演出中借用了影像实验,成为“影像戏剧”的一个典范。第二轮演出和巡演过程中,剧组对影像和表演做出了“跨步式”的实验:捕捉影像的机位增加至4个,各种象征性静物和动态道具在摄像机前的组合,使演员的表演区别一般的话剧演出。
整个演出在话剧的影像实验上力度更大,小道具房子、火锅、玫瑰花一直到雪茄、刀具、手枪等等,每一个都代表一种意象;表演方式也从头至尾翻新一遍,在镜头下的表演被放大,脸上的每一个小动作都被要求精确。之后甚至要加上轨道、摇臂、血浆、破碎道具,力求给人更强的视觉冲击力,让观众感受到现场之外的一种癫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