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的休息室,崭新的门诊、手术室,热情的微笑,宽敞的停车位……如今,患者去市妇保院最大的感受就是环境舒服了,服务更好了,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去年医院的服务品质改善。
翻开去年市妇保院满意度调查表,门诊满意度达到97.2%,住院满意度达到97.4%,相比过去都有大幅提升。变化果真如此之大?2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市妇保院,开始零距离体验该院服务品质改善。
优质护理进病房
2月18日上午10点,在市妇保院一病区病房,5小时前刚刚产下女婴的小丽正躺在病床上,护士长汪雪梅走进病房,一手拿着消毒棉签一手拿着温水杯,小心翼翼地给她做口腔清洁,整个过程2分多钟。
随后,汪护士长又来到隔壁床,特地为产妇姜女士做下肢按摩,帮她翻身。“由于刚分娩,她的双下肢不能活动,为防止产妇深静脉血栓,需要做做按摩。”汪护士长说。
姜女士非常感动,她告诉记者,她是外地人,凌晨产下一子,只有老公陪伴左右,汪护士长得知情况后,已经多次前来照顾她。
“快,42号床尿尿了”、“39号床一定又饿了,快喂奶”、“35号床该打针了”……七八个婴儿几乎同时哭起来。两名护士健步如飞,一个从东头、一个从西头出发检查他们的情况,虽然忙,但并没有表现得手足无措。
这边话音刚落,33号床的婴儿又哭起来,“他一定又尿尿了”。从早上8点多开始,护士杨海燕已经是第三次为这个小家伙换尿布了。加上中间的喂奶、喂药,2个多小时,小家伙共被抱了6次。这是新生儿监护中心忙碌的一刻,像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映。
“对这些小宝宝,我们投入的精力和情感可能比对自己的孩子还多。”儿科护士长周雄英说,儿科的每位护士对这里宝宝的情况都了如指掌,病情、治疗进展、胃口大小……这些都是最基础的,哪个宝宝吃奶急,哪个宝宝喜欢边睡边吃,她们都很清楚。
硬件设施大改善
从门诊一楼到四楼,从门诊楼到住院楼,再到停车场,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医院变“大”了。
走进一楼输液室,原本不大的输液室经过扩建后豁然开朗,输液位144个,比原来的75个增加了近一倍。
在二楼,妇科手术室、门诊室也大变样。门诊改为单人诊间,保护了患者的隐私,还设置了2间病人休息室,总共6张沙发床。汪女士正躺在沙发床上喝着水,“来看病通常身体都不太舒服,设立专门的休息室很贴心。”
在住院部一楼,设置了病区药房和住院收费处,方便了住院患者拿药和缴费。谈起这个变化,一位正在缴费的患者家属表示,过去缴费要跑到门诊楼,很不人性化,碰上下雨天还要淋雨。
来到医院去年新建的停车场,刚停好车准备带儿子来看病的陈凯就感慨:“以前来妇保院看病,最麻烦的就是停车难,现在里面车位多了好几十个,方便多了。”记者一数,足足增加了42个停车位,加上医院原来的38个停车位,缓解了患者前来看病停车难的问题。
自己动手发明多
服务和设施的提升让患者感受到了温馨,新技术则让患者信心倍增。
去年,市妇保院与上海红房子医院建立合作,每月都有上海专家前来专家门诊,不出衢城,即可享受上海专家治疗。妇科引进了宫腔电切镜,儿科引进了小儿呼吸机;产科则开展了无痛导乐分娩。
在儿科病房,护士长周雄英正在用一只特别的拍背器为新生儿拍背。一块纱布折两层,中间包个新生儿呼吸复苏囊面罩,这个特别的拍背器是儿科护士们去年的发明。“拍背是新生儿气道护理的有效措施,用手掌拍,力度难控制,而且位置找不准确,这个拍背器力度容易控制,找位准,效果好。”周护士长说。
还有自制眼罩,一些黄疸患儿要接受蓝光照射,但蓝光对婴儿眼睛有伤害。用普通眼罩,婴儿动一动,用手抓一抓就容易弄开,儿科护士们发挥创造力自制眼罩,戴上自己发明的眼罩,无论怎么动怎么抓,眼罩也可以很好地保护婴儿的眼睛。
“服务品质改善是医院践行‘守护妇女儿童健康’愿景的重要举措。”市妇保院院长叶金林说,医院今后要通过精细化管理,不断改善服务品质,努力给全市妇女儿童提供更加优质、安全、温馨的服务。记者徐晓波通讯员刘澄之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