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 :衢州特快 > 衢州新闻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党代表关注:打造海洋经济的绿色腹地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标志着我省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打造浙江海洋经济的绿色腹地,是市委在新的起点上谋划衢州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以“绿色腹地”来呼应“蓝色”的海洋经济,凸显出绿色引领的发展导向。在千帆“赶海”的境况下,落实市委这项重大部署,就是抢抓历史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每一次的亲近“海洋”,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财富、新的发展

  早在2002年4月,全省正式实施了“山海协作工程”。个中的“山”,是指我市和省内其它以山区为主的欠发达地区;此中的“海”,则指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我市积极参与这项工程,坚持政府、企业、社会三轨推进,不断创新合作载体,加强同发达地区的资源与产业合作,引进了一大批战略性、龙头型项目,促进了经济提升发展。

  当《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历史机遇再一次光临衢州。去年11月,我市组团参加了在宁波市举行的首届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在四方云集的“赶海”人潮中,使“陆海联动、绿色发展”之舵,扬“展示展销、宣传推介、项目洽谈”之风帆,捕“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之鱼,共签订产业类投资项目19个,总投资超过了121亿元。这些项目,涉及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年我市各类招商推介活动中产业层次最高、项目质量最好、平均投资规模最大的。

  星月神电动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应方顺与衢州方签署了投资年产50万辆电动自行车及200万套电机项目,总投资3.2亿元。他满怀信心地说:“企业可以在海洋经济领域寻找到新的商机、谋求新的发展。更相信政府会在积极对接海洋经济中,进一步改善投资发展环境,促使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近7年里,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898.9亿元。“中宁硅业”、“明旺乳业”、“华友钴业”、“三一重工”等一批大企业落户衢州,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沿海经济中心与内陆经济腹地之间互联互动日趋强化

  海与陆,永久相伴。当今,兴建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大力开发港航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岛资源,都需要腹地作支撑。

  此前,宁波与我市合作建设衢州通港国际物流中心。这个总投资1.2亿余元的“无水港”,汇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可达到年完成集装箱作业量5万标准箱,通关量3万标准箱,年普通货物吞吐量300万吨、成交额8亿元的规模。它一开通,即有“金星物流”、“中通物流”、“海联物流”、“环集国际物流”和外运国际集装箱货运有限公司等一批宁波市的物流龙头企业高管专程前来考察,旨在通过内陆腹地的延伸,实现衢州腹地枢纽与宁波国际物流枢纽的对接,达到两地物流运输业的优势互补。

  宁波加快国际强港建设,提高海洋运输能力,发展船舶制造业,也在为陆域经济走向世界市场提供更便捷、更低成本的支撑。为实现浙西南航运的“通江达海”,我省拉开了钱塘江中上游航运复兴工程的大幕。目前正在进行的重大航运工程,包括富春江船闸扩建改造工程、衢江航运开发项目(衢州段、金华段)、兰江航道整治工程,总投资约75亿元。这项互联互动工程,将完善长三角综合运输体系,打造长三角大交通网络,增加浙江西部、江西、安徽等地接轨沿海、接轨上海的运输大通道。

  前不久,市委书记赵一德在接受钱塘江中上游航运复兴工程媒体采访团采访时表示:“21世纪是海洋时代和城市时代,对于地处浙西山区的衢州市来讲,必须主动融入‘长三角’和‘海洋经济’发展大局,通过衢江航运开发等重大举措,更好地接受经济辐射,更深地拓展内陆腹地,更优地营造投资环境,更快地发展优势产业,变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真正成为‘海洋经济’的绿色腹地、‘山区经济’的战略高地。”

  这是科学的选择。

  随着陆海统筹发展时代的到来,区域经济将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据了解,国家在“十二五”期间仅对海洋工程装备的总投资将超过2500亿元。特别是海洋经济的发展,将催生一大批临港产业,可带动腹地乃至整个内陆经济的快速发展。

  融入海洋经济,衢州的脚步铿锵有力!

  从全省“山海联动”的战略布局中去寻找支撑点,以建设浙江海洋经济的绿色腹地来实现在全省后发崛起

  市党代表、市发改委主任傅炎康认为,绿色是健康、是和谐、是希望的象征。我们要把绿色发展导向与经济腹地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打造绿色产业,构建绿色城乡,培育绿色文化,建设富裕的绿色生态地区。

  衢州是浙江的生态屏障,保护她是特殊的政治责任。

  近年来,在承接海洋经济项目的梯度转移中,我市累计否决产业性项目1345个、总投资93亿元。同时,加大存量调整力度,先后关停了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和生产线共2000多家(条),从源头上把好生态环保关。在工业总量连续七年年均递增30%以上的情况下,生态环境越变越好,获得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荣誉,成为全省首个全市域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省委常委会曾专题研究衢州工作,要求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在今后的5年里,我市将进一步做“深”、做“强”绿色经济这篇文章。

  建设绿色大平台。按照生态、生产、生活融合,扩容、增效、提升同步,三次产业协同并进的总体要求,加快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推进市开发区、高新园区扩容和升级,统筹规划开发区综合交通、生产生活配套,创建浙商回归产业园,建设山海协作示范园,打造现代产业新城。

  培育绿色大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金属制品、特种纸、新型建材、绿色食品四大传统优势产业。打造国际知名的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内领先的空气动力机械和高端气体压缩机制造基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成衢州综合物流园区和巨化、元立物流园区。引进一批旅游综合体项目,把衢州建设成为四省边际旅游集散中心。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各120个。

  推进绿色大项目。全面建成杭新景高速公路、杭长客运专线、九景衢铁路、衢宁铁路和衢江航运等交通项目衢州段工程。力争衢州机场迁建项目两年内突破前期、五年内启动建设。

  培育绿色大企业。形成百亿级企业5家,十亿级企业50家,亿元级企业400家,推动一批企业上市。

  “科技创新是打造海洋经济的绿色腹地的灵魂与动力。”市党代表、市科技局局长章金凤说,今后5年,我市将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推广、民生科技应用、知识产权战略推进、高层次人才培育等“六大科技工程”;实施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技术等“六大科技专项”;完善科技政策、服务网络、科技合作、科技投入、科技管理、组织机制等“六大保障体系”,为建设“两地三城”、支撑“两个崛起”、实现富民强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风正一帆悬!

  (记者毛贺平)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资讯 手机看报纸 浙江手机报 订阅中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