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 :衢州特快 > 衢州新闻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多彩的语言,最草根的文化 衢州方言记录者的执著与忧思

  近日,由王世范编写的《衢州话》(修订本)发行上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诸葛慧艳在该书序中说,该书为正在弱化、被边缘化,而且快速变异、行将消失的衢州话留下了一份相对纯正的宝贵语言档案。

  在衢州这片不大的土地上,像王世范这样依旧坚持记录着方言的人很少。第十三个“世界母语日”(2月21日)前夕,记者寻访了其中三位。

  -记者手记

  他们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但他们有同样的坚韧,同样的愿望。采访中他们都说了一个词:孤独。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今天世界上共有6909种语言。但是语言学家预估,到2100年,有一半语言将会灰飞烟灭。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传统地域文化一步步退缩、矮化。当这方土地的先民流传了千年的语言被贴上不文明标签时,我们能否理解他们的孤独?

  如果有一天,我们成了母语最后的使用者,这会是种怎样的悲凉与心酸?

  《衢州话》修订本

  -王世范:学好普通话不能丢弃方言

  王世范老师原籍海盐,客籍余姚。1958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衢,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因此对于衢州这个第二故乡,可谓情愫深深。或许是有语言天赋,他会说山东、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方言。“因为听多了,就能掌握语音和声调规律,并举一反三地类推,所以很快就能说。”

  2006年4月,市教育局请他为新编的市志写一个方言篇目。从当年5月起,王世范就开始了记录整理工作,半年里便累积起一尺多厚的手写稿。为及时记下这些稍纵即逝的记忆片断,王世范养成了一个习惯,外出时都要在口袋里放上纸和笔,一旦有新发现的语词出现,立刻就记录下来。两年多时间里他整理的2500多个字、700多个词,便是一个一个积累起来的。研究时,当遇到部分字音和词义把握不准,他就向衢州籍人士请教。2006年那个酷热的夏季,为了早日出版自己的心血,不会打字的他在南区一家文印店里一待便是两个月。

  2008年9月,第一版《衢州话》正式发行,单单新华书店便卖出了250余本。市图书馆、档案馆、各学校里也有该书的身影,甚至电视方言节目也将此书作为字音的范本。当年,“衢州话”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王世范没有停下整理的脚步,2011年5月,王世范对所著的2008版《衢州话》作了较大的修改,历时半年完善编撰再版《衢州话》。“厚了将近一百页,把词条从700多添加到了1000多。书中不仅增加了衢州老地名的方言读音,还根据史料编写了《烂柯山的传说》、《衢州‘三怪’的传说》等篇目,将衢州话与衢州人文历史结合起来,丰富了本书的内涵。”王世范说。

  “普通话要学好,方言不能丢啊!”编书后王世范有个心愿,就是学校能以地方课或兴趣课的形式教授孩子家乡话。这本书可以作为参考教材,但需要有一批人读懂这本书。他愿为保护、传承衢州话做些培训工作。

  周向阳的手稿

  -周向阳:多彩的语言世界更美好

  与王世范老人不同的是,编撰《江山话词典》的周向阳是个典型的70后。虽然《江山话词典》已经出了5个版本的初稿,每本都有五六百页,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出版发行。周向阳笑言可能因为自己过于苛求完美了,总觉得还差点什么。

  谈到自己出书的经历,周向阳说:“因为我是江山峡口人,高中前一直都是说江山话的。1989年我考进了衢州二中,到了别的环境里,非常想家。当时就萌生了出江山方言书籍的想法,并写信告诉了家人。”每晚自习做完作业后,他便开始画起了江山话拼音表格。读大学直到工作,在思乡的强大力场下,周向阳的研究兴趣日益浓烈,成天醉心于江山方言的小天地里,并不断得到收获的快乐。在与母亲、朋友的交流里,他一次次地记录了新的发现。当然,研究的过程也是枯燥的,几度想过放弃的他在朋友的鼓励下,一次次满怀激情地继续探索。

  为了拥有更好的方法记录母语的音节,他不仅自学了日语,还广泛涉猎了各地方言类书籍。“我的拼音方案是在汉语拼音的基础上自创的,因为江山话许多音是汉语拼音拼不出来的,比如‘眼’字的声母,我就用hn来表示。还有一、六等字的短促入声,我用一撇来标注。”普通话共有226个音节,而江山话一共有448个音节。周向阳还清楚记得最后想到的一个音节是表示汽车滴滴声的“dü”。

  为了考证方言中的正字,周向阳可是下了苦心,“江山话保留了中古汉语的特色,有些字的读音还停留在隋唐,和普通话差别很大,所以考字是一桩难事。”因为江山话是吴语,周向阳就去记录杭州话等其他吴语著作里找,有些则是完全靠自己去翻阅字典,再加上联想而得到的。譬如吃叫“咥”,银杏叫“鸭脚”等等。至于暂时未能查获正字的,他留下了一个方框。

  谈到编这本词典的意义,周向阳说这是一种潜意识里的使命感。“我姐姐、姐夫都是江山人,他们的孩子已经不愿意再说江山话了。时代变化得那么快,我们江山方言这个小语种,难免被同化、变异甚至消失。一些蕴含了劳动经验与动植物知识的词汇,都到了淘汰的边缘。我再不记下来,恐怕它们会永远不见了。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一样,多姿多彩的世界才更美好。”周向阳深情地看着这本凝结了自己22年心血的作品。

  -胡章荣:方言是最草根的地方文化

  在新华书店的本地作家专区里,摆着《皓月凌空时》,其中有一半多的篇幅是用来记载方言的。作者是年近古稀的胡章荣,家在巨化。此书包括了方言文章、方言词典、方言诗歌、方言相声。只不过书中记录、使用的是家乡海盐的方言。

  胡章荣在衢州住了44年,刚来时,一位廿里同事的方言引起他的好奇:“他把‘水’读成‘yu’,‘猪’叫做‘da’,‘远’讲成‘heng’,我就觉得衢州方言太有趣了。”此后胡章荣便默默关注着天南地北的同事的家乡话,他渐渐意识到,中国如此丰富多彩的方言,会是何等珍贵的一笔历史财富。“要是所有方言都汇编到一起,出一本《中华民族方言》,那该多好啊。”促使胡章荣动笔记录方言的有两件事情,一件是亲戚家的孩子原本会说海盐话的,可是到了杭州生活后就再也没讲过海盐话;一件是金华亲戚家的孩子居然嫌弃金华话难听。“对我触动太大了,而且我身边衢州的孩子也是这种情况。母语是最宝贵的财富啊,怎么都丢得一干二净了?方言是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最草根最广泛的地方文化。”

  胡章荣在自己贮藏室里腾出了一张小小的写字台,点亮了一盏昏黄的台灯。也不知经历了多少冬寒与夏暑,只觉得那手边写好的稿子一点点加厚,慢慢地堆成了小山。“记录的词汇都是我凭借自己的原始记忆想出来的,翻来覆去地添加了不知道多少次。”有时候他凌晨三四点会突然醒来,灵光一闪,兴奋得如孩童一般,然后记下想到的几个词语;有时走在路上坐在车上,脑子里又蹦出了新词他便立即写在手上。“很多时候我是用白字去记录词汇,读音对了就可以。弄得音标太复杂大家会看不懂的。”

  《皓月凌空时》出版后,胡章荣给家乡寄去了一批,海盐县通元镇政府特地打电话表示了感谢。“我跟他们说,帮我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也放一些。”胡章荣说,自己也想过记录衢州各地的方言,但随着年纪的增长,他的视力也大不如前了,现在每看五分钟文字就要休息一段时间。“有些可惜吧,希望有人能替我完成这个心愿。”

  (见习记者周洋)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资讯 手机看报纸 浙江手机报 订阅中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