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的冷空气,让刚享受了一天阳光的市民感到阵阵冷意,也让市民政局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们揪紧了心。自11月29日开展“寒冬送暖”专项行动起,他们每日3次上街寻访市区的流浪人员,为他们送去御寒的衣物和食物,但是突袭的冷空气还是令人担心。
2月3日上午,记者随同工作人员一起,上街“寻人”。
市区的流浪汉、乞讨者少了
上午9点,记者上了救助站的面包车。加上驾驶员,车里一共有3名工作人员。空着的座位上,放了棉被、棉大衣、内外衣物以及桶装泡面、饼干,还有满满一热水瓶开水。
副站长羊玉泉告诉记者,今天上午的安排主要是沿市区外围巡查,在巡查过程中走访3处流浪汉的落脚点。
一路上车开得较慢,除了驾驶员,工作人员的目光一直在街道两边寻找。大概是天冷的缘故,街面上的流浪汉和乞讨者很少见。羊玉泉介绍,有精神障碍或智障的流浪者和乞讨者是“寒冬送暖”行动的主要服务对象。因为这类人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没有沟通交流能力,有的甚至连躲雨、如厕都不会,若不及时送衣送饭,他们可能会被冻死饿死。同时,按照现行救助条例规定的自愿求助原则,救助站无法将他们从栖身处强行带走。
而对于街面上的乞讨者,救助站的工作人员都会主动上前了解情况。对确实有困难又自愿求助的,给予饮食、住宿及返乡车票等无偿救助;对职业乞讨者,则会当场进行劝导,请他们自行离开。“我们很多工作人员都患上了‘职业病’,一上街眼睛就盯着讨饭人。”羊玉泉说,街面上的乞讨者大多都是职业乞丐。他们在这种反复劝说下,有不少已经离开。还有一部分人东躲西藏,跟工作人员“打游击”。
楼道口的一对老头老太不见了
上午9点20分左右,车子在市区上洋路段的公铁立交桥下停了下来。桥下靠桥墩的水泥台上,树枝支着破旧的衣服、棉被等物,搭起一个小窝棚。窝棚里住着一名流浪汉,但是这会儿没见着人。工作人员查看了他的棉被衣物,发现前一天送来的新棉被还在。
准备离开时,坐在窝棚边烤火的一张新面孔引起了羊玉泉的注意。他上前仔细地询问起来。这名男子称自己是江西上饶人,前一天刚到衢州,因没找到工作,准备当天就离开衢州回家去。他还掏出了口袋里的一些钱,证明自己可以回家,不需要救助。但是羊玉泉刚走开,两名在附近工作的环卫工人就追了上来,说那名男子在这里已经两三天了。羊玉泉又回头找那名男子,确认他不需要帮助后,劝他赶紧回家,不要露宿街头。
回过头,羊玉泉又跟两名环卫工人说:“我们的救助热线是3854513,24小时待命的,下回看到有流浪汉需要帮助的,给我们打电话。”
9点40分,车子来到百汇路的一幢居民楼前。工作人员推开一个单元门后发现,常住在此的老头和老太不见了,只留下被烟熏黑了的整个楼道。在附近转了一圈,工作人员没有发现他们的身影,只好暂时离开。
“这些人居无定所,经常找不到。我们就天天来,天天转。”羊玉泉说。
两个多月送出棉被50余条
10点,车子停在江滨北路信安阁附近。长廊里,一名流浪汉席地而睡,身上、身下被几层被子盖得严严实实。被子旁边整齐摆放着三双鞋子,其中一双是崭新的棉鞋,被子和新鞋是工作人员春节期间送的。工作人员正准备留些饼干和泡面给他,但发现长廊的凳子上,工作人员昨天泡的一碗泡面还没有动过。确认流浪汉是在睡觉,而没有其他身体异常后,一行人才离开长廊。
“他属于有一定自理能力的,所以给他被子他还能用一段时间。”工作人员对记者说,目前市区还有4名有精神疾病、自理能力较差的流浪者。送给他们的被子不出三五天就被弄脏或弄丢,工作人员只能反复给他们送。其中有3人,两个月来先后给他们送过六七次被子。还有1人的情况更严重些,不知道穿衣,也不会避雨,也没有住处,工作人员怕他被冻坏,在腊月二十八那天,把他带进了救助站安置。“夏天的时候,我们把他从街上捡回来,可住了没几天他就跑了出去。这次捡回来,尽管是一个人住一间屋,他仍是吃喝拉撒都在被子上,工作人员没几天就要给他换洗。”
自寒冬送暖行动至今,市救助管理站每天派3至4名工作人员分早、中、晚三次到街面巡逻送温暖。累计发放棉被50余条,棉大衣及棉鞋10余件,还有一日三餐的饼干、面条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