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退回到10年前,市区荷花东路,曾经是衢城民营书店的云集之地,当年这条总长仅数百米的街道,一度聚集了9家民营书店。然而,仅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因生意惨淡,不堪房租重负,9家之中已有6家关门谢客,1家迁往别处。
从遍地开花到危机四伏,10年间,民营书店走得并非一帆风顺。
长期以来,面对国营书店在资金、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优势,民营书店一直就显得有些先天不足,加上近些年网络书店的冲击、电子阅读的兴起,民营书店更是遭遇了“前狼后虎”之势。民营书店真的无路可走了吗?
在我市举办“2010·全民读书周”之际,带着这样的疑问,本报记者走近观察多家不断经受着市场考验的民营书店,从他们的市场经历中,透视衢城民营书店生存空间的真实状态。
“如果店面不是自己的,最后一家也很难坚持了”
有着15年从业史的荷花东路新萃书店店主姜爱军,其个性一直被同行们形容为“比较牛”。他是率先在这条街上经营书店之人,其书店也是这条街上历经风雨飘摇之后仅存的最后两家书店之一。最旺的时候,他曾经在衢城开了3家连锁店。
15年的从业史,姜爱军是看着衢城民营图书业,从逐步成长走向遍地开花再到危机四伏的。他说,自己当年是因为喜欢书才选择开书店的,所以他经营书店的信条就是:“只卖自己喜欢的书。”
采访姜爱军的时候是上午时间,其间不断有顾客登门取书。他告诉记者,荷花东路一带,是一片人流密集的生活区,他在这里经营书店15年,已经积累了一批遍及各行各业的固定客户群。这批客户群,无论买书、订书,新萃书店都是他们的首选地。“这也是我的书店之所以能坚持到今天的一个重要条件。”
然而话虽如此,有一个现实问题却也是姜爱军不得不面对的:他的客户群,随着近些年网络书店的冲击、电子阅读的兴起,正在逐年削减。面对记者的正面提问,姜爱军的回答,无奈中依然不乏自信。他认为:实体书店对比网络书店,同样具备一定的优势。比如面对网络书店选书耗时,且无法真正清楚所选图书的详细内容等问题时,一些书友买书,依然更趋向于选择实体书店。
实体民营书店的现实优势为其保住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图书行业这块蛋糕被网络书店大面积分食,也是不争的事实。在此冲击下,姜爱军的另外两家连锁店,因生意惨淡,不堪房租重负,2007年先后关门谢客。其中一家开在衢化生活区,仅开张1年便关门了。另一家就是许多衢城资深书友所熟知的,位于市人民医院西面的新萃书店。
说起这家连锁店,姜爱军至今还满怀不舍。该店于1997年开业,占地40平方米,过去岁月里是衢城不少读书人喜欢光顾的地方。但每年7万元的租金,加上利润薄如纸的行业形势,迫使姜爱军不得不在坚守了10年之后,无奈选择关门。
“如果店面不是自己的,最后一家也很难坚持了。”现在,姜爱军把全部精力放在了经营最后一家书店上。得益于不用每年交房租的优势,书店的经营形势还算乐观。
不过,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姜爱军也更加认清了,书店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去经营,是无法长期生存下去的。他当年那句“只卖自己喜欢的书”的信条,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他经营图书的种类,不再是单一的人文社科等综合类图书,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增加了一些利润稍丰的教辅类用书,以及根据不同时期的热点,经营各种类别的畅销图书。
“再整天只守着书店的话,怕连孩子的奶粉钱都赚不够”
今年正月,戴伟当上爸爸没多久,越来越觉得不能只是守着书店过日子了。自从2008年,他把荷花东路和书院西路两家书店合二为一以后,店面租金确实比原来省下不少,但生意也锐减了许多,他担心:“接下去要是再整天只守着书店过日子的话,怕连孩子的奶粉钱都赚不够。”
戴伟的书店名叫席殊书屋,是当年风靡一时、全国最大的全国性民营连锁书店的加盟店。可自从2006年9月席殊书屋总部公司关门倒闭之后,戴伟的席殊书屋加盟店,就跟席殊本人再也没有任何关系了。现在,这家书店掩映在书院西路北侧的绿树之中,戴伟随时都可以把它关门,或变更店名。
席殊书屋是当年风靡一时、全国最大的全国性民营连锁书店,可现在跟席殊本人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
曾几何时,在一些文学爱好者眼中,席殊书屋曾经是他们心中的一方净土,使他们可以有机会接触众多高品位的文学、社科书籍,并能借以结交大量志同道合的书友。席殊书屋在为众多书友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也得以风靡全国,成为中国连锁书店的一面旗帜。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听到席殊书屋的消息了,只有遍及全国各地的一张张已经倒闭的加盟书屋的招牌,仍然依稀可见。衢城的席殊书屋能够一直坚持到今天,已经实属不易。
当年的戴伟,是怀着一种创业理想加盟席殊书屋的。2004年他大学毕业,只上了一个星期班就再也坐不住了,他觉得每天朝九晚五上班,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读书的时候他就是一个文学青年,心中一直有个开书店的愿望。
当年11月,他和朋友合伙的席殊书屋加盟店在荷花东路正式开业。开始的半年时间,是书店生意最旺的时候。不过那时候他看到一些报道上说,从2005年开始,中国的图书行业就要开始走下坡路了。他将信将疑。后来,他听到许多关于总公司的负面消息,感觉总公司在图书的采购、配送和结算环节上,都出了问题。紧接着,总公司员工掀起离职潮,纷纷通过劳动仲裁、法律诉讼等形式追讨工资的消息,接二连三传来,让戴伟心里更加觉得不安起来。
终于在2006年9月的一天,席殊书屋总公司倒闭的消息被公之于众。那时候,戴伟心里感觉空落落的,就像一下子成了没娘的孩子一样。不过当时,戴伟已经开始独立经营加盟店了,并在书院西路上也开了一家加盟店。总公司的倒闭,除了在进货渠道上带来一些变更外,书店的正常经营,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到了2007年,戴伟明显感觉到,店里的图书销售状况,走下坡路的形势越来越明显。为了节省开支,他不得不把两家书店合二为一。近3年里,在网络书店和电子阅读的冲击下,书店只能维持着不温不火的状态,简单度日尚可,在戴伟的孩子出世以后,就开始入不敷出了。
当上爸爸后的现实问题不容回避,今年正月过后,戴伟和妻子都选择了重新出去上班赚钱,书店和孩子的事情,只好交由母亲照看。
“早在5年前,我就开始缩减仓库存书了”
自学考试盛行的时候,位于市区蛟池街的学苑书店,曾红遍了衢城的大街小巷。不过从今年5月开始,人们在蛟池街上已看不到这家书店了。自从倪巨根把书店搬至偏僻的天官桥以后,衢城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家书店身在何处。
“早在5年前,我就开始缩减仓库存书了。”坐在人流稀少的天官桥路边,倪巨根面对着用自己的店面重新开业的学苑书店,显得一脸轻松。他告诉记者,早在2005年的时候,他在一次省里举办的读书论坛上获悉一个说法:未来5年内,将有大量民营实体书店被淘汰。“刚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我总觉得吃不准,有点悬,后来总结自己的亲身经历,越想越觉得这是可能的,现在终于应验了。”
把书店从蛟池街搬到天官桥,倪巨根之所以还能显得一脸轻松,是因为在过去5年中,他步步为营,做到了全身而退。“对于每个开书店的人来说,关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要关门的时候,还有整仓库的存书没有卖掉。”
倪巨根的书店开业于1999年,专营考试类用书,特别是2001年自考热开始的时候,他有两个总面积为50平方米的仓库,专门用于存书备货。2005年自考热逐渐降温以后,他开始逐渐缩减仓库存书。之后随着近些年房价上涨,房租一年高过一年,价格低廉的网络书店的冲击,倪巨根书店的经营效益一年不如一年,并逐渐陷入“利润低、房租高、销量降”的困境。无奈之下,他只好选择另谋出路。一方面通过迁移店面,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电子商务开网店,拓宽经营渠道。他于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先后通过注册登记,开通了两家网络书店。
倪巨根告诉记者,对于他们民营书店来说,每本书的利润如果达到25%的话,那就到顶了。因此,他现在通过开网店来拓宽经营渠道,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一种最原始的竞争方式——价格战。因为对比实体书店,网络书店最大的竞争优势是价格低廉和方便快捷,而倪巨根今后所要面对的直接竞争对象,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网络书店。
而在衢城,倪巨根并非只是个案。据他向记者透露,在衢城的老城区一带,多位与他相识的同一时期的民营书店店主,在陷入“利润低、房租高、销量降”的困境后,也都先后调整了经营方式,把网络书店作为自己的主营方向。
如何才能拯救衢城民营书店,让其生存空间不再萎缩?
市区景文百货四楼的书城,早在2007年商场开业之初,一直比较沉寂。今年以来,随着该楼层品牌店面经营的逐渐丰满,以及在商场各种节庆活动的带动下,书城的人气才渐渐兴旺起来。
“其实,我们从没指望可以依靠经营书城,实现高额利润,这是我们商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样。”谈起书城从沉寂走向兴旺,景文百货四楼商场部经理郑小慧向记者表示,书城对于整个商场的作用,关键并不在于能赚多少钱,而是它可以为商场吸引多少客流量。
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图书行业,一众民营书店纷纷调整了经营方式,有的甚至把自己的主营方向,放在了网络书店上面。网络书店对于像景文这样的大型商场书城来说,往往是行不通的。而小型民营书店,要想学景文那样通过一系列措施,带动书店人气兴旺,却也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所有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民营书店图书打折出售,早已成为人们的习惯性思维,整个行业的销售利润,开始从盈利阶段步入微利阶段,致使许多希望通过走量来保证盈利的民营书店,不得不把经营重心转向网络。同时,在部分大型超市和商场里,因为受困于只有微利可图,摆放图书的专柜面积也正出现逐年缩减的现象。而这,也正是近年来,中国整个民营图书行业,一直在走下坡路的真实写照。
采访中,倪巨根一再向记者抛出一个观点,即如今的图书行业,已属于“夕阳产业”。事实真如倪巨根所认为的那样吗?
据业内人士透露,纵观各个种类的图书销售,如今最有利润可图的当属教辅类图书。民营书店从图书批发市场进货,教辅类图书进价最低可以达到3折,所以不怕打折销售;而像人文社科等综合类图书,进价最低也要6.5折,所以一旦再打折销售的话,就只剩下微利了。
“教辅类图书最有利润可图,但也不可能每家民营书店都去经营教辅类图书。”该业内人士指出,衢州地方小,要想通过卖教辅类图书赚钱的话,必须有足够广的门路。换言之,假如能做到请某某学校某某老师要求班里学生,到某某书店买同一册课外练习的话,事情就好办了。而一般民营书店若想达到如此目的,绝非易事。
那么,如何才能拯救衢城民营书店,让其生存空间不再萎缩?
社会观察人士认为,或许只有早日选一块地方,把一众民营书店召集在一起,形成统一的图书销售市场,才是正途。(本报记者徐肖富文/摄)